
【时政】不安时代
我来自香港,对于马来西亚的认识片面而肤浅,有许多的背 景细节、错综复杂的历史、乃至各族群、阶级之间的关系张力,还是一知半解并带著疑问地摸索学习 中,不谙马来文亦无法深入解答心中疑问,但既有幸亲历这 场如此关键的大选,我就试著以外来者的眼光,分享这片面 而也许不太正确的观察,希望借此引发更多的讨论、交流和指正。
选民期望与政治诉求的差异
对于民联及其支持者来说,这次大选的最大目标就是换政府 ,“改朝换代、告别腐败政权”亦是竞选中最能打动选民的口号之一。在政治演讲和群众动员中,民联主要以反贪污、推动廉洁高效施政、反公害、为赵明福翻案、改善治安、告别种族政治等主题来争取选民支持。
然而,根据笔者观察,在竞选过程中,候选人与选民直接交 流时,选民提出的诉求大多是较为细微的民生建设和具体物 质要求,而非指向制度改革或资源分配等结构问题,例如, 候选人与商贩公会会面,商贩指出的是菜市场缺乏风扇和清 洁次数不足等;亦有个别市民提及因违规而被开出罚单,希 望新任议员能协助豁免部份罚金等。
选民面对候选人所提出的诉求、与候选人在动员会上的口号和理念有很大的距离。究其原因,估计是市民不太掌握国会议员、州议员及市议员之间的职权分别和影响力范围,以致理应由 市议员处理的职务,却寻求州议员和国会议员的协助。另一个原因是在政党以外,社区及民间缺乏组织性力量,因 此,民间未能提出制度改革诉求,结果面对官员或议员时, 只能提出个人层面的需要,例如减免罚款、处理水渠阻塞,而非与政府政策或拨款分配相关的建议。同时,就目前部份地方的情况,大部份市民未有长期监督议 员的习惯和平台,对于州、国议员的期望想像大都只局限于个人民生议题。
还有,问题的另一关键是基层领袖非由民选产生,如市议员 是由州政府委任,村长、村委会等基层领袖都非通过一人一票选举所产生。因此,选民一般不认识市议员,而市议员亦无须直接向选民 负责。市民遇到问题,多半直接找他们投选的州议员和国会议员, 而非市议员。要打破这种现象,出路就是恢复第三票的民主选举,让人民 决定地方的代议士。
政治明星的集体崇拜
竞选期间,我主要待在槟州一带,在多个大型场合中,多次 有机会碰到槟州各地区候选人。众候选人所到之处,热烈的欢呼和掌声、大量粉丝围观争相拍照、拥上前为求握手、也有递上电话钱包、或直接拿出自己的手掌或把把背部挺过去,让候选人签名。
民联中不乏这样的政治明星,媒体也爱挖掘明星背后的小细 节,如槟州首长林冠英穿著陈旧破皮鞋、或到路边小吃摊吃午餐等强调其亲民、勤劳和廉洁的形象。反对党政治领袖俨如这时代的救星,人民要倚仗他们来推翻 腐败而强大的政权,这样的情绪在“改朝换代”的大气氛之 下,似乎是难以避免,但我的疑问和忧虑是,这是否会同时 带来危机:人民缺乏对政治人物的批判和监督能力,过于倚 赖明星,视他们为改革社会的主要动力,而民众只能成为被 代表的角色。
民主的实践包括对权力的监督,不管是民联还是国阵,只要 掌握权力,即便是最基层的官员,也应受到市民的监督和问 责,而非只是崇拜,因为崇拜本身容易造成权力的膨胀,必 需格外小心。
我来自香港,对于马来西亚的认识片面而肤浅,有许多的背
选民期望与政治诉求的差异
对于民联及其支持者来说,这次大选的最大目标就是换政府
然而,根据笔者观察,在竞选过程中,候选人与选民直接交
选民面对候选人所提出的诉求、与候选人在动员会上的口号和理念有很大的距离。究其原因,估计是市民不太掌握国会议员、州议员及市议员之间的职权分别和影响力范围,以致理应由
还有,问题的另一关键是基层领袖非由民选产生,如市议员
政治明星的集体崇拜
竞选期间,我主要待在槟州一带,在多个大型场合中,多次
民联中不乏这样的政治明星,媒体也爱挖掘明星背后的小细
民主的实践包括对权力的监督,不管是民联还是国阵,只要
对政党发展而言,政治明星的打造变成是党内发展的主要任 务,政党的重心会否变成发掘和培养具个人魅力和领袖风范 的人物参选,而非把重心建立自下而上的基层组织工作?
潜藏的社会矛盾:外劳
这次大选承受最多骂名的除了是派钱富商、选委会主席以外 ,要数的就是外劳。在选举过程中,流传不少为了禁止外劳 参与投票而发挥的“民间智慧”:如雇主取消他们在投票日 的休假、涂污外劳的指甲等。投票当日,外劳或外籍人士出 现在票站附近,更是如临大敌,结果有公民被误认为外籍人 士而被粗暴对待等。
引发这种矛盾,选委会自然是罪魁祸首,放任幽灵选民、外 籍人士获身份证投票、选民册有大量可疑选民等弊端,未实 际调查与纠正。这不单沾污选举的公正性,也让外劳成为选 举中众矢之的,背负骂名。
选举过后,本土公民与外劳的张力和矛盾不会因而自然消失 ,这种冲突需要正视和解决,当下之急,是要认清问题的根 源,不对弱者抽刃。
候选人争议及党内民主
自从去年到竞选前期,候选人谁属成为了各选区最关注的问 题。多个选区都爆发候选人争议,有原任议员被换上具潜力 新人、有深耕地区工作多年的与党内领袖竞争候选人位置、 也有内部不同派系、以及各党之间的议席争议,这些争议最 终都由党高层领袖拍板定案。
因此在议席争议上,潜在候选人只能发动地区基层、党内网 络支持,以及等待党高层领袖的祝福。不获任命为候选人的 一方,要不放弃参选机会,要不就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与多 角战竞选。这种遴选方式反映党内民主不足,党中最高权力 者拥有候选人最后决定权,结果造成质素佳但缺乏最高领袖 垂青的准候选人失去竞选资格。人选单靠上级决定,而非初 选或公开机制甄选,结果或难以服众,最终引发内部矛盾的 。因此,建立制度化及民主化的遴选基制,或会是往后政党 应考虑发展的方向。
因为争议而造成部份选区到最后一刻、甚至是提名前才知道 候选人谁属。对于这些新鲜出炉的候选人,莫说是长期深耕 的地区组织工作,就连地方基层领袖也可能到竞选期间才首 次碰面。竞选期只有15天时间,面对数万、甚至更多的选 民,候选人难以让选民深入认识和了解其政治主张,也难以 掌握选区问题和选民关心的议题。
在这次反风炽热的大选,“选党不选人”成为投票的趋势, 反对党支持者都会投选民联派出的候选人。在拉票的过程中 ,纵使选民不认识候选人,助选人员的拉票策略也会强调: “只要是投火箭、投蓝眼、投月亮就对了!”可是,长远而 言,这样的做法忽略了长期深耕地区工作的重要,不利于政 党推动地区发展和建立社区组织力量。
忽略监票工作
紧凑的15天竞选期,加上候选人太迟才确定,以致整个竞 选过程和人力资源分配都非常紧张,竞选工作的重点都放在 助选和拉票活动,而忽略了极为重要的监票和算票工作。
就我参与的选区所见,报名和希望参加监票和算票的市民很 多,而且表现积极,他们参与培训、报名在不同的投票站帮 忙,但是因为绝大部份人都欠缺经验、而且在票站现场也有 许多突发和层出不穷的状况,加上遇到票站官员的不合作和 强硬态度,有些监票员的工作并不顺利。
监票培训主要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他们到全国各地的选区 提供培训,而政党和候选人则需要协调和安排人手到不同的 投票站、投票室去作监票工作,但现实上,候选人的注意力 和重点放在竞选,忽略或太迟才作培训和寻找可以信赖的监 票员。部份选区的监票协调工作也见混乱,以致有人在漏洞 中钻空子。
根据一些初部的分析,选区划分和选举舞弊是这次大选未能 变天的主要原因,发展更成熟更有组织性的监票员将是下一 步重要的工作。
城市与乡区的差异
在反驳这次选举非华人海啸的讨论中,已有很多评论点出大 选结果与种族无关,反而城市与乡郊之间的差异才是关键, 前者求变、要“乌巴”要换政府,后者有部份对于改朝换代 仍存在忧虑。
有论者指城市中产阶级是这次大选海啸的主导力量,他们的 诉求更多是价值的追求,包括民主、法治和廉洁等,是超越 物质主义的政治觉醒。以槟州为例,即使是国阵及一个马来 西亚大洒金钱利诱选民回流支持国阵,不但未能凑效,还惹 来选民、特别是城市选民的厌弃。可是,对于乡区以言,这 些以钱利诱的方式在部份地方仍然凑效。
大部份的理解是指问题出在资讯的流通和普及程度出现差异 ,城市选民可以通过网络、另类媒体及相对开放的华文报纸 ,来了解到执政党的问题和具争议的议题;而乡区选民缺乏 这方面的资讯,能接触到的都是国阵的喉舌媒体。
但除此以外,其实更核心的问题是,城乡发展的差异、以及 中产与基层的阶级差异才是投票取向出现分歧的关键。根据 笔者接触到的乡区,村民的担忧很大程度和他们乡村的发展 有关,例如急速的城市发展开始迫及乡村地区,部份乡村用 地在未经咨询下被划为工业用地。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村民的 生活,是他们迫在眉睫最关心的议题。
民联在提出清廉民主政治主张以外,能否更具体回应城乡发 展出现的社会矛盾,以便争取村民支持,这是非常关键的。 经济条件未充分、乡村物质环境仍然匮乏的情况下,只谈进 步的政治观,而没有挑战现有的分配制度、不均衡城乡发展 ,是难以扩大支持群众基础的。
政党VS民间力量,制度改革VS街头运动
在投票日前的动员晚会,民联领袖呼吁选民投票后回家等待 结果,以确保选举在最后一关能顺利而平稳地举行。投票日 晚深夜,选委会宣布国阵已经获得足够国席执政联邦,民联 支持者大失所望。
点票结束后的深夜,宁静而和平。大家纷纷询问,下一步可 以做什么,并等待反对党领袖的下一步行动指示。后来公正 党实权领袖安华宣布不接受选举结果,并先在雪兰莪召集第 一场反对选举舞弊的大集会,其后不间断地在全国各州进行 大集会,参与的人数非常踊跃,每场均有十多万人参与。
我问身边认识的朋友,大集会有用吗?大家普遍认为这类大 集会只能保持群众的支持和气氛,实际上不足以推翻选举结 果,而向法庭和选委会举报争议性选区、就选举结果提出上 诉等做法,大家也不表乐观,因为大家深明整个司法、选举 制度是受制于行政单位,为政权服务而非独立运作。
如果真的如此,由政党号召的大集会、以及采取在制度内寻 求解决办法,都未能达到推翻选举结果,那运动的下一步该 如何走?目标又该落在何处?是放眼于第14届大选?还是 争取选举刚结束的当下时机,迫使选委会主席下台?重选有 问题选区?还是有更多其他的可能性?
现时,似乎整个反对选举舞弊运动的主导权落在政党手上, 不满的民众除了参与大集会、然后散去以外,是否可以有更 多的介入,或思考如何能为当局营造更大的压力,以带来不 一样的结果?
我想像要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香港,情况会是怎样。政党呼 吁民众集会后和平散去,必定会引起部份民间团体、社运朋 友的不满和讥讽政党做法保守,接下来,可能有人会建议和 发动占领选委会、绝食抗议、苦行、发动罢工罢课?我不敢 确定如同样的情况发生在香港,这场抗争会以何种形式呈现 ,但我想分别在于运动的力量会更强调民间自发性的组织和 动员,而非等待政党大哥们的号召,而街头运动、政党动员 、运动体制内的上诉途径,三者结合会否带来更大的果效?
第十三届大选并未完全完结,而抗争的下一步该怎么走?做 什么才有用?这都是当下最重要的讨论。Ini Kalilah是我这次来马学会的口号,不是下一次,就 是这一次,这句口号适用在这次大选,也同时适用在大选后 反对选举舞弊抗争,不妥协、不屈服,拒绝接受这次的选举 结果,争取选举制度的改革,同样也是“就是这一次”,否 则,谁能保证下一届大选不是这一次的再翻版?
潜藏的社会矛盾:外劳
这次大选承受最多骂名的除了是派钱富商、选委会主席以外
引发这种矛盾,选委会自然是罪魁祸首,放任幽灵选民、外
选举过后,本土公民与外劳的张力和矛盾不会因而自然消失
候选人争议及党内民主
自从去年到竞选前期,候选人谁属成为了各选区最关注的问
因此在议席争议上,潜在候选人只能发动地区基层、党内网
因为争议而造成部份选区到最后一刻、甚至是提名前才知道
在这次反风炽热的大选,“选党不选人”成为投票的趋势,
忽略监票工作
紧凑的15天竞选期,加上候选人太迟才确定,以致整个竞
就我参与的选区所见,报名和希望参加监票和算票的市民很
监票培训主要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他们到全国各地的选区
根据一些初部的分析,选区划分和选举舞弊是这次大选未能
城市与乡区的差异
在反驳这次选举非华人海啸的讨论中,已有很多评论点出大
有论者指城市中产阶级是这次大选海啸的主导力量,他们的
大部份的理解是指问题出在资讯的流通和普及程度出现差异
但除此以外,其实更核心的问题是,城乡发展的差异、以及
民联在提出清廉民主政治主张以外,能否更具体回应城乡发
政党VS民间力量,制度改革VS街头运动
在投票日前的动员晚会,民联领袖呼吁选民投票后回家等待
点票结束后的深夜,宁静而和平。大家纷纷询问,下一步可
我问身边认识的朋友,大集会有用吗?大家普遍认为这类大
如果真的如此,由政党号召的大集会、以及采取在制度内寻
现时,似乎整个反对选举舞弊运动的主导权落在政党手上,
我想像要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香港,情况会是怎样。政党呼
第十三届大选并未完全完结,而抗争的下一步该怎么走?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