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劳涌入,陈明再也外劳新天地!
这些外劳不仅成群结队,还挂招牌开店做生意。外劳为何不是打工,而是学国人做生意,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近10年来,无拉港陈明再也的工业发展蓬勃,以致外劳大量涌入而招徠「商机」。陈明再也花园商业区,就有来自不同国籍的商家到来开店营业,其「多元化」的消费模式,促使当地週末,皆会上演「外劳围城」!
据瞭解,这些外劳都是来自陈明再也工业区,隨著当地工业发展蓬勃,使工厂製造业生產线所需的外劳越来越多,国籍包括越南、孟加拉、缅甸、尼泊尔、印尼和泰国等。
隨著外劳递增,吸引了「不同国籍」的商家抓准商机,在商业区林立各式店舖,以迎合外劳需求,其中包括餐饮店、理髮、熟食档、电话及杂货店面等;每逢週末,前往光顾的外劳络择不绝,生意颇好。
外文招牌比比皆是记者于週日前往巡视时,发现当地充斥著大大小小的「外文招牌」,有者附属「餐馆」(Restoran)、「沙龙」(Salun)或「杂货店」(Kedai Serbaguna)等马来文字眼,有者则仅標上外文字眼,令人搞不清当中含义。
业者促合法化外劳执照
除了店舖外,一些外劳更在美食中心的熟食摊档当起老板,于外文招牌的后方,拿起锅铲营业熟食生意;此外,根据不具名的业者透露,当地至少有7档檳榔摊经营「外劳生意」。
不过,当地业者纷纷认为,儘管週末的商业区都是外劳,惟这些外劳都循规蹈矩,並没有惹事生非,由于「外劳潮」带动商机,故一些商家也乐见週末的外劳人潮,带旺当地的「人气」。
「虽然他们(外劳)在这里开设各种店面,但却没有要与我们分一杯羹,大家『各有各做』,也带旺了当地的生意;故此,我们也不希望市议会赶尽杀绝,如果可以,最好是合法化他们的营业执照。」
电器业者谢女士(45岁)表示,这些外劳与本地人一样,也是要生活找吃,况且他们並没有干预当地商家的生意,反而会经常前往该店光顾消费。
「每逢週末,他们会前来购买生活用品,所以我部分客源是外劳;此外,大部份的本地顾客,都知道这些外劳是附近工厂的劳工,不会滋事,故不会影响本地生意。」
神料店业者张和胜(53岁)说,「外劳商店」成立多年,每逢下午4时至傍晚6时的「放工时间」或「喝茶时间」,便是外劳出没的巔峰时间。
「不过,除了环境的卫生问题外,他们都鲜少製造事端,反而给我们生意。」
水果档业者张先生(50岁)说,据他估算,外劳商店大部分设立在楼上单位,难免会衍生一些卫生问题。「他们都在楼上营业,难免製造一些垃圾问题,令环境骯脏,希望有关当局能派遣人员,前来展开清洁工作。」
鸡饭业者陈女士(46岁)坦言,一些外劳居住当地已15至20年,而外劳经营的商店也有7-8年,但生意上没有造成衝突。
店面招牌须註明国文翻译
无拉港州议员黄田志说,按照招牌条列,店面招牌並不限製出现外语,但必须在招牌上註明国文翻译,一旦违列,將无法获得营业执照,且市议会有权採取对付行动。
「一般上,业者在申请执照时,都会同步申请招牌的营业执照,若其招牌没有列明国文,將受到对付,即招牌被拆除及罚款5000至1万令吉,至于『高风险』生意,如酒店和按摩院等,则將被罚款最少2万令吉。」
他说,申请营业执照的程序不会过于复杂,一般低风险的生意,如餐馆、杂货店或理髮店等执照,皆会在申请后的1-2星期內获得批准。
此外,他说,目前並没接获任何业者投诉陈明再也花园商业区的情况,不过曾有业者向他反映,外劳行商造成一些环境问题,如垃圾等问题。
他补充,在当地营业的业者,並非每个都有拥有准证,举例来说,摊档的营业拥有者必须是本地人,外劳无权申请执照,也无权「接手」经营。
「所以,针对这些没有执照的外劳业者,我將会要求有关当局展开取缔行动;日前,我已致函加影市议会和移民局,但迄今仍未获得回覆。」
他说,在他担任市议员时期,市议会曾通过政策,即市议会在面对非法营业的外劳时,將直接充公其档口及所有货物品。
他强调,市议会禁止发出准证予外劳以经营摊档生意,至于普通商店则被允许。
「小贩执照必须由本地人申请,且业主禁止『转手』予外劳,以徵收『额外』租金;不过,相信市议会定会调查清楚,不会贸然向『有牌』的合法生意人开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